微信掃一掃
本網訊(通訊員 張心雨)2022年7月4日,作為河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暑期實踐的一員,為了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我來到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大別山金剛臺紅軍洞文化基地進行了參觀學習。
金剛臺紅軍洞群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軍主要活動和戰斗的地方,位于大別山在河南境內的最高峰金剛臺主峰。延著曲折陡峭的山路,在長達兩小時的步行攀越后,我到達了詮釋紅軍洞榮譽的石碑前,帶有“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是傳承紅色文化行動的見證者。
圖為張心雨在紅軍洞石碑前駐足
山石堆砌的階梯通往紅軍洞,我在抵達半山腰時見到了第一個紅軍洞,一面石墻介紹著紅軍洞的光輝歷史,該紅軍洞是“教化洞”,源自婦女排在此救助了奄奄一息的紅軍便衣隊戰士。我撫過每一個鐫刻的文字,深知這片面之詞不足以表達教化洞的歷史,前輩們浴血奮戰,團結一致開創了如今的盛世,我滿懷感激的同時更覺得傳承紅色文化擔在我肩,我是紅色大別山的孩子,我理應銘記這里的那一抹紅。
圖為張心雨在輕撫石碑
教化洞里的四尊石塑刻繪了婦女排救助戰友的情形,穿越時間栩栩如生的展示了前輩們的崢嶸歲月。我觸摸著冰冷的石塑,指尖卻傳來熟悉的體溫,耳旁仿佛能聽到女同志急切的呼喊“快拿毛巾來!”。物資短缺的深山中,救助傷員是戰火中對婦女排最難的考驗,她們胸懷信仰,為共同的光明奮斗著,我發覺我的光明仿佛微若塵緒,但是我們擁有著共同的信仰,我也能讓我的螢火光明成長為烈陽光明。
圖為張心雨在輕撫教化洞石塑
第二個紅軍洞在山腳茂密的森木中,臨近湍急清澈的溪流,洞中的三尊石塑展現著紅軍們的日常生活,有挑水的大娘,有砍柴的大叔和挑柴的大姐。石塑的南瓜讓我興趣昂然,禁不住聯想到洞中的戰士們,他們可能沒有鹽進行調味,但香甜的南瓜羹不只是填滿了戰士們的肚子,更香甜了戰士們在戰火中受苦的心靈。我總覺得自己是吃過苦才成長的孩子,但是此情此景無不讓我羞愧難當,也許我無法忍受寡淡的南瓜羹,但是我應該學會接受并努力改變,讓自己的目標靠近紅軍的目標,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光輝過往。
最后返回到文化基地,對我今天的實踐活動進行了總結。金剛臺紅軍洞作為紅色文化研習基地,今天的研習讓我明白了傳承紅色基因任重道遠,是每一代人的共同責任。我再次來到這里,以更全面的理解能力來銘記此地的紅色歷史,我無法書寫沉重的歷史,但是我能種下紅色的種子,吸收先輩們的信仰光輝,茁壯成長為鮮紅的意志!